腹部結締及軟組織惡性腫瘤病人

靈性照顧經驗個案分享


釋普昕1 釋普安1, 2 程裕藍1 孔睦寰1

1大林慈濟醫院

2台大醫院雲林分院

這一生也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滿眼的綠園,是茶農全心的守護;濃淡恬宜的茶香,則是茶農一生的心情。一輩子都不曾離開過深山的老婦,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會得這個病——腹部結締及軟組織惡性腫瘤。

張媽媽76歲,雲林人,107年因腹脹、體重下降至醫院求治,電腦斷層掃描為腹膜內脂肪肉瘤,醫師建議開刀,但張媽媽拒絕。109年因腹脹不適,經電腦斷層掃描判斷為腹膜內脂肪肉瘤進展(最大29厘米);7月因雙側下肢水腫、腹脹不適、食慾不振等因素再進急診,評估診斷腹部結締及軟組織惡性腫瘤進展,入安寧病房接受安寧療護。張媽媽育有二子二女,兩個女兒都已婚住在台北,與兩個兒子及先生共住;長子接兩夫妻的茶園工作,長媳除幫忙茶園之外,為分擔家計,晚上也到附近咖啡廳兼職;長孫及長孫女就近受教於當地國中;茶農靠天吃飯,未婚的次子一邊做些勞力工作補貼家用,是當今難得一見的三代同堂。

生老病死是不變的軌則,死亡更是不變的定律,而安寧病房除了是體悟無常的場域,也是創造生死兩相安的場域;在病人身心因病交瘁,不得平靜的情況下,接受安寧病房醫護團隊的照料,除了可以減少病痛的煎苦,也讓家屬有漸次接受、面對病人生命行將枯竭的學習。

透映出兩種心情的容貌,宗教師輕聲地走近招呼,正巧劃落人子不知如何安慰的話語:「不要想太多」。第一次與張媽媽的接觸,感覺張媽媽就像個小孩,一會兒為孤寂的生命傷心,一會兒也能說出一句人生至理名言,因宗教師表示不曾在課本學習過張媽媽腼腆地笑著表示:「自己沒讀過書,沒有智慧,不曉得書裡寫什麼,只知道老一輩說了某一句覺得有道理的話,自己把它記住、拿起來用而已。」對於一輩子守居深山,不論人長短,不說人是非,種茶務農,幫忙鄰里完成農務,深受眾人的稱許,這些備受肯定的話語,都是來自先生的敘述,張媽媽自己卻記得的少之又少。

張媽媽一直都不能諒解已逝的母親,拋棄當時還年幼的自己而改嫁,嘆息多舛命運的不甘願;更不能理解,這一輩子也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會生這個病的挫敗感,夾雜著因病擔心拖累子女,想早點死去的自我放棄等靈性問題,一直嚷著要回家,不要住院。猶如懷胎十月脹硬的腹部,張媽媽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下更顯困頓,不斷重複著不想給子女造成麻煩,只想回家,即使要往生也要在家裡,子媳也只得順著她的意思,住院三天便出院。


返家當日,張媽媽現出了難得一見的笑容,宗教師與張媽媽結緣Q版媽祖吊飾,相約憶念媽祖,稱念媽祖聖號,張媽媽單純樸質的心一一地納受,並歡喜在醫院有宗教師的陪伴與關懷,回去一定記得師父的話:把心交給媽祖,稱念媽祖聖號。

十多天後,張媽媽再次入院。由於張媽媽所居山處無居家照護協助醫療幫助,子媳盡其所能的用心照顧,難免受限於經驗的不足,此次入院張媽媽意識不甚清明。宗教師第一天探視,除了再次肯定張媽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提醒張媽媽正念提起,憶念媽祖聖號,把心交給媽祖,請媽祖做最好的安排。第二天,聆聽先生敘述鄰里的諸多肯定話語,再度給予張媽媽肯定讚歎的同時,張媽媽猶似迴光返照般地對著宗教師和先生開心地笑了一笑;亦不斷重複與提醒張媽媽提起正念,為來生做準備,發願做媽祖的手、媽祖的眼,幫助眾生,第三天下午在宗教師的陪伴下,吐出最後一口氣,圓滿此生之旅。

安寧病房,可以說是與時間賽跑的場域,在短短的時間內,關照病人與家屬的身、心靈各面向,因為,無常不會預告何時到來。以張媽媽的例子為例,第一次住院,引導了法門的依止,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給予返家後心靈上的皈依;第二次住院重複肯定其生命價值與意義,並從臨終開示中,同理小時候因環境困頓不得已將長女寄養親戚,內心必定有諸多的無奈和不捨,試著引導張媽媽緩解母親改嫁,沒能帶著她一起去的心情。張媽媽內在潛藏的不甘願、自我放棄與挫敗感等心理困境,在因緣時機適宜的當下給予分享、引導,能釋放多少雖然只有病人自己知道,卻也能從其是否善終的狀態予以評估推測其轉念放下的可能性,透過臨床照顧,安寧團隊的醫護與宗教師的全人照護,給予臨終病人最大幅度的善終引導,也為家屬提供安心、安定的力量,如聖嚴法師所說:「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的面向共同努力,創造未來更多善美、善心、善終的廣大因緣。」

張媽媽有著純樸的特質,對於宗教師的關懷給與全然的信任,是使她能解結的重要因素。宗教師與之共在的真心陪伴和耐心的傾聽,顯現柔軟的慈悲態度貼近困頓的心,使她能夠放下生命中的情結,體悟生命的甘苦是生命的一部分,轉念間生命也就轉向,靈性照顧為病人這最後一哩路,開啟新的生命態度,面對死亡不再是憂鬱無助,而是充滿祝福及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