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2023年年會報導

文/釋普昕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2 023 年會員大會暨臨床佛學學術研討會,於1 2 月2 3日假臺大景福館會議室舉行。與會貴賓有:前衛福部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教授、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教授及慧慈執行顧問與陳湘溱執行長、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陳擇銘董事長、福島健康慈善基金會林哲藝董事長及林文龍董事、陳慶餘教授、蔡兆勳教授、姚建安主任、及惠敏法師、宗惇法師等,會場內七十多位法師、會員及對臨床佛學有興趣的民眾熱烈參與。

陳榮基教授透過近日因鄰居入住安寧病房家屬主動要求宗教師前往關懷開示協助病人圓滿的案例分享,感謝法師及大家的努力讓臨床宗教師得到社會的認同,也祈願未來有更多的法師加入行列。張賢政理事長致詞感謝歷任理事長、理監事和主委、委員以及協會會員的共同努力,在面對疫情時從中學習成長,使會務得以延續並舉辦實體課程,而早期取得臨床佛教宗教師資格的法師,透過教育訓練等課程累積學分數,皆獲得蓮花基金會證書展延。協會未來將會延續與傳承陳慶餘教授及基金會多年發展的腳步,再進階深耕發展臨床佛學,為眾生的靈性成長而努力。

今年研討會主題為:「靈性關懷──早期介入」。首場由王英偉教授以「醫護人員臨床照護中的早期靈性介入」為題,分享歐美英國家安寧緩和照顧的發展。靈性關懷議題常是被忽視的環節,而台灣安寧緩和照顧在全球末期照護品質、全球死亡品質評比排名雖逐年成長,但對醫護人員的靈性照顧訓練也有缺乏之處。故近年聚焦在安寧專業人員的靈性訓練,包括醫護人員、志工、居家看護,乃至教育訓練決策者與課程開發人員,依不同面向及層次開發各級別的教育訓練。教育訓練有幾個共通點:傾聽的重要性、對自我的反思、發展跨團隊,跨科別的互動和溝通技能、尊重不同文化,儀式和信仰,並將靈性照顧記錄在病歷。靈性紀錄不是檢核表,而是透過會談取得資訊並記錄,藉由技能學習及教育課程訓練及組織參與的關懷模式希冀照顧更多的人。王教授分享今年美國衛生部發布2 023 年最新傳染病,它非疾病類型,而是靈性面向的病因:孤獨與孤單,由此顯示靈性關懷的重要及需求。善終的核心先要樂活,從樂活到善終應是一項社會運動,未來靈性照顧不僅在安寧病房,包括在門診、社區皆可推展,也就是早期介入的概念,如何把靈性照顧的觀念融入到照顧計劃是持續努力的方向。

第二場由陳慶餘教授分享「臨床佛學靈性生命之探索」。在全人醫療模式下,生命末期靈性照顧的需求越來越受到重視。教授從家醫科角度,借英國生態系統理論簡述一個人的成長受五個系統影響。生命有開始與結束,全人照顧是專注在活著的時候的成長;照顧模式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滾動式改善並擴及末期患者的五全照顧。此發展過程在台灣也都已經落實,並且發展出適合的照顧模式。安寧病房在11995995年成立,而生命教育始於11997997年,國民生命教育開始共同推動;生命教育是從哲學的角度探索生命內涵,基礎是了生,而佛學是覺醒的教育、脫死的內涵,終極關懷是教導如何面對死亡。提倡生命的價值需有靈性的覺知與修養,從文化的層面來看靈性教育,靈性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力,靈性照顧需要實踐和體現靈性生命的展望。陳教授以前台大醫院院長謝博生教授的臨終遺言:「理性迎向生命終點站」提供分享反思,並指出本土化的靈性照顧模式即「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呈現,從生老病死見成、住、壞、空,是從有形到無形的延伸,即佛陀開悟生命的緣起生滅道理;繼而談到宇宙無盡的循環樣貌,來驗證說明佛教的生命觀,以五蘊為靈性結構,應用五蘊心法為靈性照顧的模式,落實在靈性生命的實踐能在生死存亡之際,看見標的和希望,啟發空性智慧。最後陳教授鼓勵大家化小我為大我,學做菩薩利樂眾生,因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幫助別人成佛。

第三場由普安法師以「臨床宗教師如何施行早期介入與照顧」為題分享說明臨床宗教師的角色是以病人為師的靈性照顧與關懷,是專業的實踐者。法師運用臨床法門協助病人正視死亡課題,印證法門的運用是不分宗教信仰皆可適用。靈性照顧應是生命中應有的基本修養,但其實踐場域卻是在臨終病房,值得我們省思。後續以大林慈濟為例分享早期介入的執行包括:以安寧病房為主向外延伸到安寧共照、老醫病房、輕安居及居家探視,及社區志工的轉介。近年因政府推廣,社區開始邀請宗教師到社區關懷及分享。因應不同照顧場域經驗分享,宗教師的應對、溝通能力也成為培訓的重要項目,除了知識和技能的累積也著重「態度」的養成。普安法師並就早期介入,臨床宗教師的挑戰略述分析,早期介入如何進行溝通、與不同團隊應如何培養默契及團隊對宗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轉介等進行分享。

緊接著,三位與談人針對主題做分享回饋。姚建安主任分享「三分鐘的創意」,運用三分鐘的創意創造對話。臨床是匆忙的,如何幽谷伴行?傾聽是很重要的。主任表示治療有兩種:化療與話療。宗教師的僧袍代表安定和解脫,能給予病人和家屬安定的力量,相信會有無限創意出來。宗惇法師回饋分享陳教授提到的宇宙實相是由44%%、996%6%表示,生命與靈性亦是如此,看得見的形體只有44%%,996%6%看不見。病人與宗教師的關係是相互應照,感應與對照,而法師在什麼情況下與病人「鏡映」是最寶貴的部份。蔡兆勳主任藉一杯熱咖啡提出溫暖與感受,分享醫療照顧便是感受病人和家屬的需求來自然形成靈性照顧。綜觀國內外的靈性定義其關鍵字都是正向且積極面對活著的部分,而面對死亡是學習樂活的開始;目前的重要議題:斷食與安樂死,顯示靈性照顧不是只有臨終者需要,是每個人都需要,尤其照顧者自己的靈性提升、成長,才有能力照顧他人,且靈性照顧並無早晚期之分,因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歷程。最後陳榮基教授有感分享鼓勵:只要因緣具足,任何人都可以做靈性關懷。

研討會後正式召開年度會員大會,由張賢政理事長及葉忻瑜秘書長進行會務報告、頒發論文海報獎,並針對各項會員大會議案進行討論與表決。下午臨床宗教師專業進修課程由臨床心理師鄭逸如主任「晚期癌症病人之同理與溝通」開啟分享思考。我們跟家人及好友等的關係如何?如何進行溝通?過程是否舒適?並分享生命最美麗的報償之一便是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來提供大家反思。鄭主任以口訣分享心理照顧的密碼「55653653」:五心法六技巧五層次三行動。數字分別對應台語諧音「有抓有鬆」及「有抓有送」,彷彿對心的按摩,以同理心懂你懂我與之相送,用以幫助病人找到值得肯定與贊同的事,給予生命意義價值的肯定。以尊重的基礎,專注的傾聽、重述與詢問,讓對方願意接納我們,也透過同理與溝通打開彼此的緊繃。主持人見溟法師末後補充表示,對外溝通雖然重要,對內(自己)的溝通也很重要,不要忽視對自己的照顧。

蔡兆勳教授則以「晚期癌症病人之早期介入」分享樂活到善終,懂得樂活、快活才能達到善終。再以目前斷食與安樂死議題表示,活不下去、走不下去、想要提早結束生命的人,顯示其靈性是癥結問題,由此證明靈性關懷的重要性。重點有:11..靈性照顧是每一個人、每一階段都需要,不只臨終病人;22..攸關末期病人能否繼續走下去的重要因素;33..醫護相關照顧人員照顧能力的教育訓練。並重述蔡十點、五良方、六步驟,以及同理不等於同意、接納不等於接受等觀念釐清。最後教授表示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動,不只原有的癌症末期病人或八大非癌末期,凡牽涉到病人者都是要關心的對象,其中包括醫護人員,顯見早期介入是一重要的事情,並表示心平氣和才叫善終,而非生命跡象消失。張理事長結語表示,把靈性關懷落實到生活中陪伴身邊的人,不同於過去著重在安寧病房的關懷,核心本質都是在生活中拿出來運用。今年的年會圓滿落幕,期待明年再相會。

(作者為台中榮總臨床宗教師)

(原文刊登於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第44期會訊)

2023年臨床佛教宗教師共識營報導


文/釋見曙

三年來嚴重COVID-19疫情,現今趨於緩解,2023年的臨床佛教宗教師共識營於年5月6日揭開序幕。


首先由新任理事長張賢政醫師致詞,並致意歡迎貴賓蓮花基金會陳惠文執行長、尤總編輯紀彤、講師及現場參與的13位宗教師。理事長表示已收到法師們對於共識營活動的回饋及寶貴意見,期望明年共識營活動能規劃的更細緻。疫情解封後,許多事情都在急切的進行中,不論是生活上或是在照顧末期病人過程,民眾對生命的體認更多,因此執行過程的效率也在快速變動中,藉由科技輔助,我們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及困難,這也是大家學習及發揮的機會。共識營的核心不變,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可是面對不同的挑戰與困難,我們要如何準備臨床宗教師有根深蒂固的基本理念、想法與能力,但是面對新的挑戰時要能夠因應,這個部份是須要激盪的。張理事長亦分享接任基隆市衛生局局長的工作心得,面對新的挑戰,更需要靈性照顧來撫慰心靈。


惠文執行長表示:看見這麼多位法師的參與心裏非常地開心,在更密切的接觸宗教師後,對宗教師有更多的了解,從心由衷的感佩、感動。對宗教師不遺餘力的推廣靈性照顧及在臨床上實踐佛法的精神令人動容。

早上課程由見溟法師主持,介紹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亦是死亡咖啡館創辦人郭慧娟老師。郭老師從2017年開始推廣生命桌遊,透過全省不斷講座,推廣生死教育。今日主題:「非常時刻桌遊──慈悲‧關懷」,以臨終關懷桌遊為主,來串連整個課程。


       首先,郭老師表示,一般社區老人,對於安寧療護的資訊是較片斷的,當面臨臨終時,通常不知所措,所以將桌遊設計成面對死亡的溝通練習、交流與討論。透過遊戲,家人們一起討論不同面向的問題,在輕鬆氣氛下開家庭會議。郭老師強調「我的生命我作主」的時代已來臨,從全人的生命觀看身後事作主有二個觀念:「醫療及身後事的自己作主(囑)」。「作主」是指我們自己思考、選擇與決定。而「作囑」就是跟家人談,自己預立遺囑寫下來。生命最後一哩路的生命觀,有作主才能完成心願、有交待才能完成遺願,也能避免有高風險的家庭紛爭、困擾並減輕遺憾。

其次,如何建立善終觀念五道人生?郭老師進一步說明,善終,首先要正向面對死亡,不避諱談做好死亡實務的心理準備並學習並吸收相關資訊,事先立遺囑及預立醫療的囑咐,生前完成所有願望,能肯定此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善待身邊所有的家人親友,確實表達情感跟感恩,規劃未來生命藍圖,活在當下。這些就是完整的身心靈照顧。其中,除及時道愛、道謝、道歉、道別之外還要及時道安,道安是有溫暖的交流、關心。課程最後分組進行「非常時刻桌遊」,過程中宗教師們討論熱絡及分享臨床經驗。

下午場先由前理事長蔡兆勲主任演講「緩和醫療照護的挑戰與因應經驗」。蔡兆勲主任開場提到,這個主題他一直念茲在茲,安寧團隊各成員都很用心想要協助各職類發展,因為安寧照護很重視團隊合作。臨床宗教師共識營已舉辦多年,得到法師們的喜歡與支持。接續,蔡主任從講題的二個副標題開始介紹,一是「臨床佛教宗教師的任務」、「二是安寧療護醫師的任務」。蔡主任自謙對宗教師的領域是不熟悉的,故以醫師的角色、專業來想像宗教師的任務,再逐點說明,希望法師們稍後能進行回饋。   

蔡兆勲主任從「臨床常見問題(醫療評估知識)後評估」為始,透過臨床個案與法師們分享各種狀況的因應之道。接下來蔡主任又分別以「臨床常見問題(心態)」、「臨床常見問題(基礎諮商)」、「培訓法師被病人詢問之問題」、「個案評估重點」等題目進行說明。在逐點探討中,法師們亦回饋並釐清問題所在。

       下午第二場由本良法師進行「陪你善終──簡介與導讀」。《陪你善終》一書有10個章節,由靈性定義開始介紹,第2至第8章為靈性照顧,其中第5章節為不原諒(寬恕),因應臨床上常見的靈性問題及靈性困擾,並逐一說明每個靈性議題之意涵,及在臨床宗教師的評估處置方式。

本良法師在導讀中提到本書幾項要點,包含:靈性困擾議題中之「心願未了」可以象徵性達成心願,如「冥想觀想卡片寫信安撫祝福;「死亡恐懼」之三階段為初確診罹癌時、復、臨終時,病人會有此恐懼之心;「做錯了」是對過去生命的懊悔,或對決策做錯了臨床照顧宗教師先以關係建立、生命回顧、傾聽同理,進行照護及陪伴,並視病人之宗教信仰引導適合的照護模式,其中臨床法門施作有數息、懺悔、皈依、念佛、眾善法門及臨終說法與助念等;第9章提到以生理之瀕死症狀作為「瀕死現象評估」,及佛教所說的四大分解,地、水、火、風不調或衰退、四大分解及臨死覺知跟臨終顯像適時提醒四大分解以降低死亡恐懼。最後法師分享關於悲傷在安寧療護的重要性,以及佛教的「往生助念」對於悲傷調適及療癒的作用

今年的共識營活動,講師們以擅長的專業,透過不同的方式運用在臨床上,宗教師吸收講師們豐富的實務經驗分享,在洋溢著歡笑的氣氛中收穫滿滿,為共識營畫下圓滿的句點。(作者為永康奇美醫院臨床宗教師)

(原文刊登於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第42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