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

LR

與您同在:佛教宗教師靈性關懷的故事

在醫院、安寧病房及在監獄做靈性關懷究竟是甚麼狀態?七位佛教宗教師分享了關於靈性關懷的故事。(07/25/2023)

原文參考

LR

臨終關懷是出家人的使命

位於名古屋東區的日蓮宗大光寺村瀨正光住持服務於兩家安寧緩和醫院,也就是所謂的臨床宗教師。村瀨正光在出家前本身就是醫師,直到30歲出家後,仍舊身兼醫職與出家眾的身分在醫院工作。有感於安寧病房的患者大半以上仍心懷治癒期盼,無法接受死亡、靈性受苦,因而強調「靈性關懷」的重要性,而這項正是出家人的使命。(09/21/2022)

原文參考

佛教宗教師在美國方興未艾

由於佛教宗教師的跨宗教與跨文化的包容性,越來越多美國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沒有宗教信仰的美國人,尋求佛教宗教師的協助。因此一些教育機構,如哈佛神學院等推出了短期學程來擴大相關培訓。(05/21/2022)

原文參考

尖端教學醫院的安寧緩和醫療臨床宗教師養成

日本醫療及宗教界相關人士率團至台大醫院,了解臨床佛教宗教師在緩和醫療的角色及運作方式,作為日本臨床宗教師日後發展方向的參考。

原文參考 

圖片來源:Pixabay

緩和醫療宗教師轉進床邊諮詢
(Hospice Chaplains Take Up Bedside Counseling)

原文參考

       ◎鄭翠敏/編譯                                                                              

          上週,陳理事長轉來2008.10.28紐約時報有關於美國社會對臨床宗教師需求日增的一篇報導 ,標題是「緩和醫療宗教師轉進床邊諮詢」(Hospice Chaplains Take Up Bedside Counseling)。

       在實際觀察臨床宗教師的工作數週後,紐約時報記者Paul Vitello撰寫了這篇報導,探討靈性照護對末期病人的意義。在臨終病床前與臨床宗教師的相遇,對多數的末期病人而言,不論有無宗教信仰,經常能夠啟發深遠且靈性的體悟。

        自從廿五年前被納入醫療保險的給付範圍以來,緩和醫療在美國已經成為末期病人廣為運用的一項資源。2007年美國有130萬人在臨終幾週前獲得緩和醫療團隊及疼痛控制的照護。個別的   靈性輔導為緩和醫療服務中的自選服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末期病人與家屬選擇靈性輔導,而急遽上揚的需求也吸引更多的人投入臨床宗教師的工作。

     就數量而言,提供臨床宗教師靈性輔導服務的機構在紐約市從2004年至今增加了一倍。依據紐約市提供安寧緩和照護的兩家主要機構(Visiting Nurse Service of New York及Continuum Hospice Care)的統計,當地4,000名的緩和病人,接受宗教師訪視的人數比例從四年前的35%一路 攀升到目前的65%。

      美國CDC國家健康統計資料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of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所做的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8年10月,全美接受宗教師靈性照護的人數比例由2000年的59%上升到現在的72%。 

     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 Chaplains(美國最大的宗教師認證機構)執行長 Josephine Schrader表示,美國社會對各類宗教師的需求是以陡坡的態勢持續上升。在美國,傳統的宗教師服務於政府警政與消防部門,然而在過去十年內入門的宗教師,絕大多數選擇投入緩和醫療,人數近3,000人,成長達50%。這些新世代宗教師帶動了傳統靈性輔導模式的改變。

       傳統宗教信仰價值式微,專業神職人員短缺,末期病人渴望在臨終前瞭解生死的意義,靈性照護可以撫慰末期病人。這些都是促使靈性輔導變得更專業,更入世,也更具彈性的主要因素。「Health Care Chaplaincy」(負責紐約地區18家醫院靈性照護課程的非營利組織)副主席Rev. George Handzo表示,緩和醫療宗教師的工作不是讓病人在臨終前擁抱宗教信仰,而是協助他們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讓病人在面臨生命終了時,可以在宗教師的引導下迎接善終。臨床宗教師陪伴各種不同信仰的末期病人,握著他們的手,凝視他們的雙眼,傾聽:「我一點都沒有起色。我什麼希望都沒有了。」、「我就要死了,那又為什麼還要活著?活著又做些什麼?」、「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我對不起我的家人。」、「我好氣,好恨。為什麼是我?我不想死!」

       更多的問題困擾著臨終病人,帶來的折磨不亞於或者更甚於身體的痛苦。未了的心願,難解的悔恨,獨自面臨死亡的孤獨與無助。太多的問題排山倒海在生命的末期襲向病人,也襲向臨   床宗教師。

     答案呢?作者Pual Vitello引用了一位 緩和醫療宗教師Rev. Kei Okada的話做為文章的結語:We are there to be there.That is  the point. It is my job to stay when there is no answer.

(作者為本會資訊出版委員,原文轉載翻譯自www.nytimes.com Hospice Chaplains Take Up Bedside Counseling By PAUL VITELLO. Published: October 28,2008)

圖片來源:Pixabay

正念減壓療法在西方醫療的應用 

◎蔡淑英/主講  空行法師/報導

      「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 MBSR),是一種以佛教的正念禪修結合醫療保健觀念,處理壓力、疼痛和疾病的輔助療法。目前美國、加拿大等地區,超過240家醫院運用此療法協助病人。也有學校、監獄、企業等機構應用此療法幫助群眾。

  本會於一向致力於結合佛法與醫學研究,應用於臨終病患的的靈性照顧。欣聞蔡淑英居士甫完成正念減壓療法師資訓練,特別於蔡居士回國期間邀請演講,並摘錄報導演講內容。

 一、前言

       隨著醫學進展及東西文化交流,西方醫學屏棄了17世紀以來固守的身心二元論,也就是從亞里斯多德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在20世紀中後期融入了東方文化身心一體的哲學思想,進而促進身心醫學、行為醫學以及另類輔助療法的發展。

       這個新興的醫學研究潮流,認為身、心不再是兩個分離而互不相干的實體,整體健康不僅關乎生理因素,更涉及心理乃至社會等層面,深信內在的心理力量對身心整體健康具有莫大的影響力。正念減壓療法因此應運而生。

 二、何謂「正念減壓療法」?

       這是一個運用正念覺知緩解身心壓力的療法。「正念」,要覺知每個當下的發生,念念在當下,專注於當下,「純粹地注意當下每一秒所顯露的身心經驗」,教導病患以正確的態度與自己相處。有時教導者應用某些媒材(例如細嚼葡萄乾),全心全意感受當下的身心經驗。正念提供一條簡單有力的路徑,讓當事者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質,從問題中脫困。最重要的是往內求,了解自己的問題,重新締結我們與自己的關係,開發自己內在的身心力量。

三、「正念減壓療法」的演進

        在美國,「正念減壓療法」最早由Dr. John Kabat Zinn(卡巴金博士)於1979年在麻省大學醫學中心開設「減壓門診」;並設計「正念減壓療法」,協助病人以正念禪修處理壓力、疼痛和疾病,獲得多方的肯定。1995年將「減壓門診」擴大為「正念中心」,2005年召開第三屆學術研討會,積極研究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並整合至醫學、保健與社會之中。

       「減壓門診」在為病人進行療程同時,也從事相關的醫學研究。為醫學院學生開設課程,並為醫護人員、心理治療師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各種與療程相關的在職訓練。至今亦發展成師資認證的方式,授與「正念減壓療法」的師資證照。

       二十多年來,卡巴金博士創發的「正念減壓療法」已被醫療、學校、企業及監獄等機構廣為應用。目前美國、加拿大等地約有二百多家醫院和相關機構都運用正念減壓療法幫助病人等。

 四、療程與療法的內容

(一)、正念減壓療程一般是連續八週(針對病人)或十週(針對師資證照師)的團體訓練課程。每週一次,每次課程2.5至3小時。

       參與者每日至少要花45分鐘練習課堂中所學得的正念修行。在八週的課程中,尚包含一天(通常在第六週)約7~8小時的禁語密集禪修訓練,實際練習培養正念的方法,並參與如何以「正念」面對及處理生活中的壓力與自身疾病的討論。

(二)、正念減壓療法內容包含三項:

第一、正確的態度。主要有七項:1.不作判斷:不對自己的情緒、想法及病痛等身心現象做價值判斷,只是純粹地覺察它們。2.保持耐心:對自己當下的各種身心狀況保持耐心,有耐性地與它們和平共處。3.保持初學之心:常保持初學者之心,像個新生兒一樣,願意以赤子之心面對每一個身心現象。4.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與能力。5.無為、不強求:只是無為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及不強求想要的(治療)目的。6.接受現狀:願意如實地觀照當下自己的身心現象。7.放下:放下種種的好惡分別心,只是分分秒秒地覺察當下的身心現象。

第二、禪修的技巧。主要有三:1.「坐禪」:觀察隨著呼吸而產生的腹部起伏運動,或者意守鼻端,觀察身心現象。

第三、附加的練習。1.行禪:將正念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亦教導行禪。2.生活禪: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吃飯、穿衣、工作或談話等活動,培養正念的技巧。

 五、療程的運用與臨床研究成果

       1982年卡巴金博士發表第一篇關於「正念減壓療程」與長期性疼痛的臨床研究,至2002年十月,已發表64篇以「正念減壓療程」或「正念修行」為主題或相關的研究報告,而且不斷地增加中。研究報告顯示「正念減壓療程」能有效地增進身心健康,乃至輔助種種身心疾病的療效。

       從研究報告中,顯示對於長期性的疼痛、癌症和心理疾病等問題,「正念減壓療程」能有效提升病患對疾病的調適,減少因疾病引生的負面情緒,降低疼痛程度,提昇生活品質。亦能夠藉由心智訓練促成正面的大腦活動,強化人體免疫功能。

六、療程與佛教的關係

       「正念減壓療程」根源可追溯至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教導,尤以《念處經》和《出入息念經》有非常詳細的闡述。儘管如此,其療程的進行並不觸及信仰,在美國廣泛地推展開來。

        蔡居士的演說引發當日聽講的醫療人員及安寧志工熱烈的討論,其中本會大家長陳慶餘理事長提到:西方將佛教的正念法門應用在醫療,作為疾病治療的輔助療法。在台灣,我們則將宗教師納入安寧療護的第一線照顧,而不是第二線。宗教師處理的不只是死亡,還包括病患生死困頓和死亡恐懼的引導。這不單是透過心安、放鬆就可以達到啟發智慧的效益,而是要從用起信開始,在信心的基礎上法門鼻端與呼吸接觸的感受。任何妄想或情緒出現時,只是覺察它,然後將注意力回到腹部起伏的運動或鼻端。當疼痛出現時,鼓勵病患觀察身體的疼痛。2.「身體掃描」:平躺或採太空人臥姿,引導注意力依序觀察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從左腳腳趾開始,最後至頭頂。面對妄想與疼痛的策略,與坐禪時相同,但觀痛時,偶而帶有觀想的技巧(觀想疼痛隨著呼吸離開身體)。3.「正念瑜伽」:將「正念修行」結合「哈達瑜伽」,教導病患在練習「哈達瑜伽」的同時,觀照當下的實作,就會有療效,有療效就可以持續運用。

        正念減壓療法是一個輔助療法,就是輔助正統去除疾病的療法,結合正念減壓的方式提升好的部分,與醫療達到互補的功能。癌末病人因為非常痛苦,要以正統醫療緩解症狀的方式為先,例如透過嗎啡的使用緩解疼痛,之後心理社會靈性的照顧才在這個基礎上得到解決。這時候宗教師應用佛法引導病人不是只為了幫助病人放鬆、緩解症狀,更需要有法的開示、生死問題的引導,幫助病人產生內在力量因應死亡恐懼等問題。正念減壓療法對於心理調適(例如焦慮、緊張、憂鬱或生活壓力等所造成的身心障礙)非常有效;但對於完全是器質性疾病(如癌症等)的病人可能比較困難。但卡巴金博士經過多年努力,將禪修法門經過長年的研究發展,建立標準化應用模式,是值得借鏡之處,籲請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的法師、大眾,也能在精進佛法用功的同時,累積臨床照顧經驗,致力於建立法門實作的臨床指引,對未來臨床照顧之服務、教學、研究都會有極大貢獻。

(本文作者為萬芳醫院臨床佛教宗教師,特別感謝淑桃和春惠兩位居士協助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