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房媽信仰的靈性照顧個案經驗分享

釋常豁 釋普安1 程裕藍1 孔睦寰1

1大林慈濟醫院

醫院是迎生送死的地方,也是修行無常觀的最佳場域。在安寧病房裡,面對即將死亡的病人,如何協助病人坦然面對死亡,安然邁向來生,是臨床宗教師臨床實務最大的挑戰與任務。

予祥(化名)44歲,為家中長子,父母健在,育有兩女一子,服務於修車廠,專精大型卡車的修理。對家庭、工作極為負責,是ㄧ般民間信仰,也因為家庭的關係比較親近六房媽祖。

予祥病發是在106年8月,因右後腰疼痛及食慾、體重下降,確診膽管癌,並於107年4月發現有肝、腹膜、淋巴結及右下肺多處轉移。108年3月因持續腹瀉及喘入急診,病人及家屬表示欲接受安寧療護。住院期間與案妻間狀似親密,卻也感到疏離,與案子女關係良好,但較少表達內心的想法。

兩年前確診後,他持續接受腫瘤治療,雖然轉來安寧病房,卻仍希望可以康復出院,因擔心沒有體力可以對抗癌症,住院期間只要能動就會盡量活動,積極態度的背後是不放棄的希望。當日夜顛倒時,有明顯的死亡焦慮,以及不放心的靈性課題。

人面對無常通常是驚慌失措的,原本運用自如的身體漸漸無力、不聽使喚;以為未來的日子還很長,突然被判死刑只剩短短歲月,未來會面對什麼、該往何處去等等問題突然佔據心頭。

在慌亂的時刻,特別需要有人在身邊提醒,待平穩後知道該怎麼努力、該往哪裡去。面對不同的信仰,如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病人在不改變其信仰又能從中體會到佛法的妙用,在在考驗著臨床宗教師的佛法智慧。

陪伴照顧予祥的過程,透過關係建立了解其生命歷程,知道他對六房媽祖的虔誠信仰而深受感動,也曾因為生病時對信仰生起質疑感到自責。予祥專精且用心工作、愛護部屬,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努力打拚,家人親友相處融洽。照顧過程中,臨床宗教師除了肯定其生命意義之外,進而喚醒病人心中對六房媽祖的感動及信心;另也分享數息法門,讓病人練習觀進出息來平穩心情。透過加深其宗教信仰及法門的分享練習,希望能幫助病人順利走完最後一哩路。

臨終前一刻,予祥面對身體四大分解時感到不安,透過解釋身體四大分解時的過程與感受,肯定一生的付出與努力,引導他放下對此生的牽掛及對身體的執著,讓他了解色身不可依,運用數息安住心靈,協助回到自身宗教信仰,努力面對死亡,並將他所擔心的家人放心交給六房媽祖護佑。

許多人的一生都有堅定的信念或宗教信仰的支持,但在遭逢無常時,常常使不上力。此時若有人能在旁協助憶念生命信念,對其後續路途有著極大的幫助。這也是為何臨床照護要從關係建立開始的重要原因,唯有建立關係,透過生命回顧了解病人的生平、肯定其生命意義,才能在其需要的時候,給予實質的幫助。

臨終前呼吸型態的改變,經常讓病人感受到生死的逼迫而產生莫大的恐懼,越是恐懼,呼吸就更為急迫,容易產生焦慮感。數息是常用的法門,除了平時透過體驗呼吸讓人回到當下,感受放鬆之外,於臨終前,讓病人透過體驗呼吸,讓心慢慢回歸平穩;尤其當呼吸又能與其信仰相結合,那份安定力量就更形強大,足以讓病人平安度過四大分解時的苦痛。臨終說法,為了就是希望在臨終前,面對四大分解的痛苦,能放下內心不捨罣礙。

在臨床服務期間,深深感受到每一位病人都是老師,內心由衷充滿尊敬與感恩,他們透過示現無常與病苦,在生命最終運用智慧面對與接受死亡。而面對不同信仰的病人,如何善用佛法協助病人面對生死,更是臨床宗教師所應努力的目標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