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2023年臨床佛教宗教師共識營報導


文/釋見曙

三年來嚴重COVID-19疫情,現今趨於緩解,2023年的臨床佛教宗教師共識營於年5月6日揭開序幕。


首先由新任理事長張賢政醫師致詞,並致意歡迎貴賓蓮花基金會陳惠文執行長、尤總編輯紀彤、講師及現場參與的13位宗教師。理事長表示已收到法師們對於共識營活動的回饋及寶貴意見,期望明年共識營活動能規劃的更細緻。疫情解封後,許多事情都在急切的進行中,不論是生活上或是在照顧末期病人過程,民眾對生命的體認更多,因此執行過程的效率也在快速變動中,藉由科技輔助,我們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及困難,這也是大家學習及發揮的機會。共識營的核心不變,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可是面對不同的挑戰與困難,我們要如何準備臨床宗教師有根深蒂固的基本理念、想法與能力,但是面對新的挑戰時要能夠因應,這個部份是須要激盪的。張理事長亦分享接任基隆市衛生局局長的工作心得,面對新的挑戰,更需要靈性照顧來撫慰心靈。


惠文執行長表示:看見這麼多位法師的參與心裏非常地開心,在更密切的接觸宗教師後,對宗教師有更多的了解,從心由衷的感佩、感動。對宗教師不遺餘力的推廣靈性照顧及在臨床上實踐佛法的精神令人動容。

早上課程由見溟法師主持,介紹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亦是死亡咖啡館創辦人郭慧娟老師。郭老師從2017年開始推廣生命桌遊,透過全省不斷講座,推廣生死教育。今日主題:「非常時刻桌遊──慈悲‧關懷」,以臨終關懷桌遊為主,來串連整個課程。


       首先,郭老師表示,一般社區老人,對於安寧療護的資訊是較片斷的,當面臨臨終時,通常不知所措,所以將桌遊設計成面對死亡的溝通練習、交流與討論。透過遊戲,家人們一起討論不同面向的問題,在輕鬆氣氛下開家庭會議。郭老師強調「我的生命我作主」的時代已來臨,從全人的生命觀看身後事作主有二個觀念:「醫療及身後事的自己作主(囑)」。「作主」是指我們自己思考、選擇與決定。而「作囑」就是跟家人談,自己預立遺囑寫下來。生命最後一哩路的生命觀,有作主才能完成心願、有交待才能完成遺願,也能避免有高風險的家庭紛爭、困擾並減輕遺憾。

其次,如何建立善終觀念五道人生?郭老師進一步說明,善終,首先要正向面對死亡,不避諱談做好死亡實務的心理準備並學習並吸收相關資訊,事先立遺囑及預立醫療的囑咐,生前完成所有願望,能肯定此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善待身邊所有的家人親友,確實表達情感跟感恩,規劃未來生命藍圖,活在當下。這些就是完整的身心靈照顧。其中,除及時道愛、道謝、道歉、道別之外還要及時道安,道安是有溫暖的交流、關心。課程最後分組進行「非常時刻桌遊」,過程中宗教師們討論熱絡及分享臨床經驗。

下午場先由前理事長蔡兆勲主任演講「緩和醫療照護的挑戰與因應經驗」。蔡兆勲主任開場提到,這個主題他一直念茲在茲,安寧團隊各成員都很用心想要協助各職類發展,因為安寧照護很重視團隊合作。臨床宗教師共識營已舉辦多年,得到法師們的喜歡與支持。接續,蔡主任從講題的二個副標題開始介紹,一是「臨床佛教宗教師的任務」、「二是安寧療護醫師的任務」。蔡主任自謙對宗教師的領域是不熟悉的,故以醫師的角色、專業來想像宗教師的任務,再逐點說明,希望法師們稍後能進行回饋。   

蔡兆勲主任從「臨床常見問題(醫療評估知識)後評估」為始,透過臨床個案與法師們分享各種狀況的因應之道。接下來蔡主任又分別以「臨床常見問題(心態)」、「臨床常見問題(基礎諮商)」、「培訓法師被病人詢問之問題」、「個案評估重點」等題目進行說明。在逐點探討中,法師們亦回饋並釐清問題所在。

       下午第二場由本良法師進行「陪你善終──簡介與導讀」。《陪你善終》一書有10個章節,由靈性定義開始介紹,第2至第8章為靈性照顧,其中第5章節為不原諒(寬恕),因應臨床上常見的靈性問題及靈性困擾,並逐一說明每個靈性議題之意涵,及在臨床宗教師的評估處置方式。

本良法師在導讀中提到本書幾項要點,包含:靈性困擾議題中之「心願未了」可以象徵性達成心願,如「冥想觀想卡片寫信安撫祝福;「死亡恐懼」之三階段為初確診罹癌時、復、臨終時,病人會有此恐懼之心;「做錯了」是對過去生命的懊悔,或對決策做錯了臨床照顧宗教師先以關係建立、生命回顧、傾聽同理,進行照護及陪伴,並視病人之宗教信仰引導適合的照護模式,其中臨床法門施作有數息、懺悔、皈依、念佛、眾善法門及臨終說法與助念等;第9章提到以生理之瀕死症狀作為「瀕死現象評估」,及佛教所說的四大分解,地、水、火、風不調或衰退、四大分解及臨死覺知跟臨終顯像適時提醒四大分解以降低死亡恐懼。最後法師分享關於悲傷在安寧療護的重要性,以及佛教的「往生助念」對於悲傷調適及療癒的作用

今年的共識營活動,講師們以擅長的專業,透過不同的方式運用在臨床上,宗教師吸收講師們豐富的實務經驗分享,在洋溢著歡笑的氣氛中收穫滿滿,為共識營畫下圓滿的句點。(作者為永康奇美醫院臨床宗教師)

(原文刊登於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第42期會訊)